●三明日報記者 曾鳳清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于萬壽巖遺址而言,“元旦”這個特殊的節日,更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萬壽巖遺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批示搶救和保護下來的重要史前遺存。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2000年1月25日,習近平同志再次就萬壽巖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如今,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三明實踐”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全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關系的生動樣本和經典案例”。 以更深的情懷做好保護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于萬壽巖遺址而言,是值得銘記的一年。從中央主流媒體集中報道萬壽巖遺址保護工作,到“三明實踐”主題采訪活動開展,萬壽巖一直頻繁亮相全國上下各大媒體平臺,成為社會各界輿論關注的新聞熱點。 新聞熱點的背后,需要更多的冷靜思考。一篇篇文章、一個個節目,在更廣范圍內引發人們對萬壽巖遺址的思考,也更深層次考驗著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借助習近平同志批示保護萬壽巖遺址20周年這個契機,如何進一步推動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成為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的重點。 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實地調研、現場推進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強調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以更深厚的情懷保護好遺址,“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全面提升遺址研究、保護、利用水平,抓住難得機遇,切實將它打造成三明重要的城市名片。 2020年8月,市委編委正式批復,將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文物保護所(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更名為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萬壽巖遺址博物館),調整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確定為相當副處級,由三元區政府代管。名稱變化的背后,是責任的進一步壓實,是任務的進一步明確。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一個有著20萬年歷史的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起來自然會面臨著諸多問題。三元區委區政府主動作為,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積極推進,以問題為著力點和突破點,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加速向前。 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數字化保護與應用項目正加快方案優化設計;萬壽巖遺址安防增容工程按序時進度推進;《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規劃》修編工作已著手實施。萬壽巖遺址的保護涉及方方面面,船帆洞保護棚提升方案經過多次修改后,已完成新的施工圖,正編制工程預算;遺址公園新一批覆土和草皮種植工作,正搶抓晴好天氣進行;針對博物館的各項修繕工作,也正有條不紊地推進…… “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绷暯娇倳浀闹匾獓谕姓衩@發聵,始終激勵著大家以更深的情懷,做好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 以更實的精神深化利用 要將萬壽巖進一步打造成為三明對外的國家級金字招牌,就必須講好背后的文化自信故事。 做好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事關文化強國建設??脊趴蒲惺侨f壽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基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萬壽巖科研科普基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萬壽巖遺址教學實踐科研基地相繼設立…… 遺址公園不是童話世界,但是遺址“修舊如舊”的背后,卻是人的努力和文化的自信。目前,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管理利用等方面都在進行加快轉型,正由搶救性的發掘保護和建設,轉到深入研究、長久保護和穩定發展的階段。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萬壽巖遺址作為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是海峽兩岸的遠古家園,被稱為“閩人之源”,雖然關于萬壽巖遺址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但是每一次萬壽巖遺址的故事照樣能夠講出新意。 2020年11月底,一場以“研學萬壽巖 對話古人類”為主題的研學體驗活動,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300名學生報名參加,大家分成3組,通過團隊協作,再現了遠古石鋪地面“施工”場景。孩子們直呼,難以想象古人類在工具匱乏的情況下,居然能夠完成石鋪地面這種創舉,真是太了不起了。 如今,類似這樣的文化活動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越來越頻繁地舉辦。愛國教育、考古體驗、科普實踐……萬壽巖遺址的故事,在各式各樣的體驗中,越講越鮮活。 在面向大眾做好“科普”文章的同時,立足本身的專業交流提升工作也在同步推進。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我省召開,萬壽巖遺址作為世遺大會參觀點之一,將迎來更多專業目光的審視。 以更廣的視野促進融合 2021年1月1日,一塊新的牌匾花落萬壽巖遺址所在的三元區巖前鎮。此前,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獲批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當日活動現場,正式舉行授牌儀式。這意味著,依托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當地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再次邁出新步伐。 市文旅局向巖前鎮頒發4A級景區牌匾 萬壽巖遺址是三明重要的城市名片,既要做好保護利用工作,又要走好文旅融合之路,讓老百姓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三元區確定把2021年作為項目突破年,以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為龍頭,切實抓住機遇,全力書寫“三明實踐”三元篇章。 這樣的獲得感,如今巖前鎮的老百姓已經有了越來越清晰的感受。64歲的吳文珍在鎮上經營著一家早餐攤,如今每逢周末節假,她在早餐攤收攤后,就會帶上自己的油餅攤來到萬壽巖遺址。 去年以來,萬壽巖遺址的游客猛增,鎮里引導當地百姓組織“巖食薈”,以當地特色小吃為主打,免費提供20余個攤位,既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豐富游客的體驗感。 年輕小伙王球親結合山路蜿蜒、林水相間的特點,決定以戶外越野為核心,建設戶外拓展項目,創辦“狂野秋名山俱樂部”。在萬壽巖文旅小鎮的帶動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為他帶來了新的生活。 與萬壽巖國家遺址公園緊鄰,工人們正趁著晴好的天氣,抓緊對郎官第進行修繕。這座清代建筑,既有濃郁的當地文化特色,同時還是三元區有名的紅色文化遺址。 “串珠成鏈,加強動線設計,游客來到巖前后,不單單只能到萬壽巖游玩,還能夠獲得吃住行娛一體的旅游體驗?!?月1日,帶隊來到萬壽巖的三明康輝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黃麗萍滿懷信心地說。 從一片片花田到一個個農莊,從休閑步道到龍鱗水壩,老人們感嘆,如今的萬壽巖真是不一樣,景色越來越美,人氣越來越旺,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